无锡科技职业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苏教办质函〔2020〕4号)精神,学校认真对照评估体系、结合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和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全面进行自查,分析现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形成对策。学校重点从办学基础能力、双师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五个方面对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进行了严格自评,形成本自评报告。
学院概况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是江苏省首家由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举办的公办高职院校、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学校位于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长三角几何中心、吴文化发源地、素有“太湖明珠”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无锡市,坐落在拥有3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53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国家级开发区——无锡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核心地带,毗邻景色优美怡人的新洲生态园,周边机场、高铁、地铁等交通基础设施完备,环境优雅、交通便利。
学校设有物联网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商学院(空港物流学院)、文化旅游学院、数字艺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社区学院)7个二级学院,拥有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智能制造、空港物流、数字艺术、文化旅游六大专业群。对接无锡高新区“以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战略布局,共设置33个专业,全部与无锡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精准对接,形成了工、理、文、艺并行发展的专业格局,建有校内实践基地40个、校外实训基地208家,其中包括教育部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中心、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省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省高等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省高职院校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高水平平台,引进了尚德太阳能、阿斯利康等著名企业“教学工场”。
学校占地面积391亩,建筑面积22.87万平方米,图书馆收藏65万册印刷型文献和100万册电子型、数字型文献信息资源。学校着力打造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专业教学团队,现有校内外专兼职教师66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为69.59%,具有高级职称比例为36.84%,“双师”素质比例为86.21%。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聘请80余名企业海归博士、行业精英、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学校产业教授,打造了校企“混编式”教学团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7200余名。
学校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观,致力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指导和未来大国工匠培养,依托无锡高新区雄厚的产业、人才、技术背景,深化“创新驱动、区校一体、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牵头组建了全国移动互联和机器人职教集团、全国“物联网和智能互联产教协同育人联盟”和无锡市服务外包职教集团,与大型骨干企业共建企业学院,打造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优势载体,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区校一体化育人”的新吴模式。建校16年来已经为国家培养了3万余名高技能人才,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服务地方和区域就业率达78%,连续多年获“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学校大力推进开放办学,中新外包管理学院作为全省高职院校首家获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融合中、新、越三方资源,在新加坡PSB 学院越南分院建成了“一带一路”越南教育培训基地。
学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积极开展协同创新,先后建成一批校级协同创新中心、中小企业科技服务中心,组建了“科研助理团队”积极开展“四技服务”。学校设有无锡高新区紧缺人才实训学院、无锡高新区紧缺人才培养联盟,已培训本科后软件服务外包人才8200余人,完成区域内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在职教育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近80000余人次;新吴区社区学院面向全区企业和社区提供学历提升、技能培训、公益性教育等服务,先后被评为“省级社区学院”“省级优秀成人继续教育院校(培训机构)”“全国优秀成人继续教育院校(培训机构)”“江苏省成人教育改革发展40周年40佳社教单位”。学校被授予“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被评为“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训基地”“全国计算机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华夏书香校园”“江苏省高等学校文明学校”“江苏省安全文明校园”“江苏省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基地”“江苏省创意教育示范基地”“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2016年、2018年连续两次荣获“无锡市职业教育产业发展贡献奖”。
第一部分 办学基础能力
一、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
学校办学经费包括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等部分。2017年国家财政性经费收入10245.38万元,在校学生数6045人,生均拨款16949元;2018年国家财政性经费收入10203.06万元,在校学生数5962人,生均拨款17113元;2019年国家财政性经费收入13775.40万元,在校学生数7174人,生均拨款19202元,远高于财政部、教育部财教(2014)352号文件提出的“2017年各地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应当不低于12000元”的要求。
表1-1 2017-2019办学经费收入情况表(单位:万元)
经费来源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
10245.38 |
10203.06 |
13775.40 |
事业收入 |
3493.31 |
6379.16 |
4354.55 |
其他收入 |
114.98 |
318.66 |
837.97 |
总收入 |
13853.67 |
16900.88 |
18967.92 |
说明:当年生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当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收入/师生情况表中当年在校生数(全日制)
二、教学仪器设备配置
学校积极争取央财省财项目、广泛获取行业企业支持、持续加大自有资金投入,全方位提升校内教学仪器设备配置水平,教学仪器的配置与课程衔接紧密,契合度高,符合行业企业对学生的培养需求。目前学校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总值为9850.68万元,生均1.37万元。设备总台套数为22490套,大型设备191套。设备利用率高,维护保养到位,建立了完善的安全责任体制机制和应急预案,确保教学仪器设备的科学、安全、规范使用及管理。
三、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
学校产权占地面积260476平方米,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面积为125085.35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面积为8618.51平方米。非学校产权非独立使用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面积为16733.64平方米。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面积18.64㎡,学校的办学条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四、信息化教学条件
1.数字化校园建设:目前校园网已经实现骨干万兆、楼层千兆、无线信号全校区覆盖,基于全光网架构的扁平化校园基础网络在省内乃至全国都是处于技术领先地位。校园网互联网光纤总出口带宽达到2510Mbps,信息点数量达12600个,教学办公区与学生宿舍区无线网信号覆盖率达100%。校园网应用软件平台主要包括:校园网门户平台、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城市热点上网认证计费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OA办公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人才培养数据采集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学生工作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门户网站系统筹多个信息化平台。这些软件平台的推广应用,全面提高了教育科研、学生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的水平,为学校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化技术保障。
2.信息化教学资源:学校大力推进教学资源库建设。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多次入选2018年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备选库,积累了大量信息化教学资源。学校立项光伏工程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会计、动漫设计、商务英语等五个校专业教学资源库,在平台上上传了视频、微课、课件、试题文档、素材等教学资源。到目前为止,共上传资源26951个,用户数6572个。
同时,学校有序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从2016年到2019年立项四批校在线课程共79门,其中《会计基础知识与应用》等11门课程立项为省在线开放课程,《电工电子技术》获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这些课程在爱课程平台和中国大学MOOC网上开课,此外还有五十多门课程在科云、尚强等平台上建课和开课。
表1-2 我获校江苏省立项在线开放课程一览表
序号 |
课程 |
1 |
电工电子技术(国家精品在开放课程) |
2 |
会计基础知识与应用 |
3 |
职业英语视听说 |
4 |
高职知行英语 |
5 |
秘书学原理与实务 |
6 |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
7 |
工厂电气控制技术 |
8 |
液晶器件制造工艺 |
9 |
移动web开发 |
10 |
数据库设计与应用 |
11 |
数字化模具制造(模具CAM) |
五、校内外实践基地情况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探索和实践,学校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在规模、质量、效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校至今共获评3个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3个江苏省级实训基地和实验示范中心,2个省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学校共建设有158个校内实训基地,包含有移动互联技术综合实训室、电子设备综合实验实训室、电机与电气控制实训室、财税一体化综合实训中心、智能制造实训室等,实验实训室面积共有42289m2,实践教学工位数共计9152个,生均达1.28。各二级学院(部)共设立实训中心7个,设有专职管理人员17人,兼职管理人员66人,承担了1092个实验实训项目的教学任务。
校企共同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技能训练、顶岗实习提供优质平台。依托移动互联企业大学共建了“教学做研培鉴”六位一体的“移动互联”实训基地,依托光伏企业建立了“校中厂”—光伏组件校内教学工场,发挥江苏大德重工、苏州博世公司作用共建了“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实训基地”,与航天信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了财税金融实训基地。学校还拓展企业合作资源,建立了216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实现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提供环境。目前,建成了1个省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个市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个省级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培育项目,5个市级现代学徒制重点项目,1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表1-3 央财、省财实践条件建设项目一览表
级别 |
建设项目名称 |
仪器设备 总值(万元) |
国家级 |
移动互联机器人实训室 |
70.76 |
国家级 |
物品流通服务中心 |
118.75 |
国家级 |
柔性制造单元实训室 |
515.34 |
省级 |
自动检测技术实验实训室 |
54.13 |
省级 |
财税一体化综合实训中心(2) |
160.00 |
省级 |
物联网新技术展示和体验实训室 |
290.11 |
第二部分 师资队伍建设
一、教师队伍现状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的战略,按照“重在培养、积极引进、改善结构、提高水平”的原则,着力推进以“教授工程”、“博士工程”、“双师工程”、“名师工程”、“双语工程”、“青蓝工程”六大师资队伍建设工程,现有教师队伍在总体数量、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位层次上都得到优化。
全校现有教职工507人,其中专任教师363人,生师比达14.15:1。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为69.59%,具有学士学位比例为24.27%,如图1所示。
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比例为36.84%,具有中级职称比例为50%,具有初级职称比例为4.97%。
学校重视专兼结合的师资团队建设,持续推进与科技园区、科技型企业的“共推互聘”工作,聘请企业海归博士、行业精英、企业技术专家累计48人,担任学校兼职教授和产业教授,开设“产业教授工作室”,形成了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制度。通过“共推互聘”项目的开展,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教学团队,进行产品可教学化探索,把科技项目引入教学过程,实施项目化教学,同时参与相关专业的教学建设和教学实施,形成了紧密型的“双师”结构群体。
二、师资队伍建设措施
(一)抓外引,推进人才强校战略
为了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依据《无锡科技职业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修订)》及相关规定,鼓励校内教师积极申报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攻读博士研究生等政策。启动高层次人才引进招聘计划,在区、市人社局的领导下,通过多渠道、多途径招聘,广罗海内外各类人才应聘学校。除了常规招聘外,学校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探索校园招聘和高端招聘的新模式,大大加强了人才引进的自主权,为后期人才引进建立了新的通道。
(二)抓内培,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1.高层次人才项目工程实现稳中有进
组织各类人才培养项目的申报工作。获批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优秀教学团队1个;高新区优秀教育工作者3人。
2.教师研修培训全面开花
选派4名教师担任了国内本科院校访问学者、2名教师赴国外攻读博士学位;专门开设新入职教师培训1周,教师信息化培训1周;教师网络培训近百人。
3.教师“双师”素养不断加强
为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通过定期和不定期方式,组织教职工赴企业一线实践,同时,所有专任教师实施“一人一企一专家”对接工程,为切实提升教师“双师”能力,实现“双师”的数量及质量目标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为优化师资结构,拓宽兼职教师的引进渠道,丰富兼职教师聘任形式及聘请人员类型,如聘请“政行校企”工作人员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产业教授和兼职教师等,进一步完善学校师资队伍构成。
第三部分 专业人才培养
一、课程开设结构
学校课程设置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厚植学生的文化底蕴,夯实学生的专业基本知识、技能和素养,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使学生拥有精湛的一技之长,促进其高质量就业与可持续发展。各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岗位群平台课程、岗位核心课程、个性化拓展课程、素质教育学分课程五大模块组成。严格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专业总学分数为140学分,总学时数大于2500学时,实践教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超过50%,选修课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达到15%左右。
表3-1 2020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模块构成
模块名称 |
目标 |
主要内容 |
所占学分 |
通识教育平台课程 |
培育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职业素养、社会责任、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
“两课”、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文学鉴赏、创新创业教育等 |
40学分左右 |
岗位群平台课程 |
培育学生具有与职业岗位群相适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实现所学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迁移和应用。 |
专业基础课程 |
27学分左右 |
岗位核心课程 |
根据专业特点设置专业方向,使学生具有熟练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备一定的综合职业能力。 |
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含毕业设计、顶岗实习) |
45学分左右 |
个性化拓展课程 |
根据学生需求定制课程,供专业群内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拓展。 |
专业拓展课程,职业素养课程 |
20学分左右 |
素质教育学分课程 |
以融入高新区、服务高新区为导向,提高学生对学校和高新区的了解,适应、规划在校生活。 |
入学教育、新年德育课、劳动教育、文化传承、工匠精神、实践活动 |
8学分 |
二、专业与当地产业匹配度
(一)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对应
学校所处的无锡高新区(新吴区)正在加快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推动产业由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重点发展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世界领先的物联网产业、集成电路和电子元器件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和现代服务产业,促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学校立足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和无锡市产业布局,以产业需求和人才需求为导向,从专业设置价值、教育教学能力和相关方关注度的三重维度出发进行科学研判,建立科学的专业设置机制。目前,学校已建设七大专业群,专业体系覆盖无锡高新区的支柱产业,学校重点专业与无锡市重点产业一一对应,与产业匹配度在98%以上,专业建在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前沿。
表3-2 学校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结构对应一览表
无锡市重点发展产业 |
学校对应专业群 |
专业 |
专业总数 |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
人工智能专业群 |
软件技术、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云计算技术与应用、大数据技术与应用 |
33个 涉及6个一级专业门类、14个二级专业门类 |
物联网产业 集成电路产业 |
物联网应用专业群 |
物联网应用技术、智能终端技术与应用、微电子技术、光伏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 |
高端装备制造 |
汽车及零部件专业群 |
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业机器人、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 |
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 |
智能新能源汽车专业群(跨学院组建) |
移动互联应用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
生产性服务业 |
电子商务专业群 |
电子商务、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会计 |
数字艺术专业群 |
动漫设计、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影视动画、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
生活性服务业 |
涉外旅游专业群 |
会展策划与管理、商务英语、应用日语、应用韩语、人力资源管理 |
(二)依据产业发展动态调整专业
专业设置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做到适应性、前瞻性和特色性相结合。根据无锡市提出的“三个行动计划、《关于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总部经济、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及高新区提出“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研发、生产、服务和管理等环节融合发展,推动产业由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全面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学校专业设置实行预警机制,根据建设成效、招生就业等情况,对专业实行黄牌、红牌警告,逐步减少和取消限制类、淘汰类产业相关专业。近几年,停招了机械设计与制造、文化市场经营管理、涉外事务管理专业,取消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同时,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需求,升级优化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会计等专业,与产业紧密结合,新增了8个专业。
表3-3 近年来学校新设专业一览表
年份 |
新设专业 |
对应产业 |
2016 |
云计算技术与应用 |
物联网产业 |
工业机器人技术 |
高端装备制造 |
2018 |
智能控制技术 |
高端装备制造 |
2019 |
智能终端技术与应用 |
物联网产业 |
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 |
现代服务业 |
(三)产业界深度融入学校专业建设过程
专业建设过程严格执行“三调查”(相关产业调查、相关企业调查、同类院校调查)和“三论证”(需求论证、规格论证、条件论证)。学校根据无锡高新区乃至周边地区对于人才的总体要求,深入企业调研对应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结合国家行业标准,构建出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建设要求,制定专业建设方案。建设方案注重决策的科学性,经学校专家、产业界专家、高新区人员共同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论证。执行中,发挥产业专家的作用,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相关标准,共同参与实施过程,通过企业网上评学系统筹方式,反馈人才培养效果,检验职业能力体系目标的实现情况,调整专业建设目标和方式。学校各专业每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产业发展动态适时更新教学内容。
三、年生均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时间
学校原则上在最后一学年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时间不少于6个月。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巩固已学理论知识,增强感性认识,实现在校期间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从而提高就业、择业竞争力。
表3-4 近三年顶岗实习学生情况一览表
毕业年份 |
顶岗实习 毕业生总数 |
企业录用顶岗实习毕业生数 |
企业录用率 |
顶岗实习对口 毕业生数 |
顶岗实习 对口率 |
2017届 |
2,413 |
1,806 |
74.84% |
2,024 |
83.88% |
2018届 |
2,194 |
1,711 |
77.99% |
1,824 |
83.14% |
2019届 |
1,702 |
1,448 |
85.08% |
1,435 |
84.31% |
四、校企合作
以《服务高新区(新吴区)三年行动计划》为工作指导,学校制定了高度紧密型合作企业认定标准,实现了每个二级学院对接5个新吴区(高新区)高度紧密型企业、每名中层干部对接一名企业高管、每名教师对接一名企业专家。
目前,正在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数174家(不含横向课题合同),其中正在开展校企合作的当地企业数158家。学校现有33个专业,通过各种形式,与企业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开发、实习实训基地、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共同参与教学活动进行全方位深度合作,达到每个专业与5.27家企业合作。现有2位省级产业教授、6个市级校企合作示范组合项目、1个省级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个教育部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中心、1个省级高职院校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嵌入教学,工学结合”企业经验实训课程项目实践》和《校企共建“航信学院”协同共育会计服务外包人才》案例被入选《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优秀案例集(2014-2016)》。学校还获得了无锡市职业院校促进产业发展贡献突出单位、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等综合荣誉。
表3-5 获市级以上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荣誉汇总(2017年-2019年)
序号 |
获奖时间 |
级别 |
评选项目 |
获奖项目名称 |
发文部门 |
1 |
2017年 |
市级 |
2017年无锡市职业教育重点项目申报-校企合作示范组合项目 |
无锡科院与无锡村田电子有限公司关于“合作双赢”全方位校企合作实践与探索 |
无锡市教育局 |
2 |
市级 |
2017年无锡市产教融合现代化实训基地 |
智能制造现代化实训基地 |
无锡市教育局 |
3 |
省级 |
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 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 |
“实训、服务、创业一体化”BPO专业群综合实训平台 |
省教育厅、省财政厅 |
4 |
部级 |
教育部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中心 |
北京华航唯实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应用人才培养中心 |
教育部 |
5 |
2018年 |
市级 |
无锡市职业院校促进产业发展贡献突出单位 |
无锡市职业院校促进产业发展贡献突出单位 |
无锡市教育局 |
6 |
市级 |
2018年无锡市职业教育重点项目申报-校企合作示范组合项目 |
校企共建“航信学院”,协同共育会计服务外包人才 |
无锡市教育局 |
7 |
省级 |
2018年度江苏高职院校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评选 |
智能制造应用 |
省教育厅 |
8 |
|
部级 |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
杭州朗讯科技有限公司创新实训工程中心 |
教育部 |
9 |
2019年 |
市级 |
2019年无锡市职业教育重点项目申报-校企合作示范组合项目 |
无锡科院与SK海力士“共建互融”校企合作项目 |
无锡市教育局 |
10 |
市级 |
无锡市骨干职业教育集团评选 |
无锡市服务外包职业教育集团 |
无锡市教育局 |
11 |
市级 |
2018年无锡服务外包业绩贡献奖 |
|
无锡市服务外包与服务贸易协会 |
12 |
省级 |
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培育项目 |
智能汽车产教融合集成平台 |
省教育厅 |
13 |
省级 |
第七批产业教授 |
无锡艾迪花园酒店有限公司陈善军 |
省教育厅 |
14 |
国家级 |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
2019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
为打造全国高新区高职教育“新吴模式”,提高服务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满足高新区人才需求,学校积极探索实践学校与高新区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目前学校企业订单学生人数为231人。学校在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征求企业的意见,把企业对未来岗位和人员技能的需求考虑进来,进行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让企业参与到高校订单式人才的具体培养中来,企业中的管理层和精英兼任高校订单人才培养的任课教师,向学生传授对未来岗位的技能需要,以及企业文化与精神,有侧重点的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进而提高学生职业归属感。同时我们的教师通过访问工程师等形式参与企业实践,学习企业先进技术及文化,使其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增加企业需求人才和学校培养人才的匹配度。
五、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
学校建立了兼职教师聘用制度,从企业兼职教师的聘用、管理、薪酬待遇、工作考评等方面建立了明确规定和指导政策。企业兼职教师是高职院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使专业发展始终保持动力的源泉,兼职教师是行业新知识、新技能传入学校的桥梁,是提高师生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催化剂,不断拓展产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各二级学院选聘的兼职教师主要来自高新区企业行业一线,通过邀请兼职教师来给学生授课、召开专题讲座,各学院的专业与企业及兼职教师保持广泛深刻的联系。聘任的兼职教师是从事行业、企业一线的技术能手、项目总监等承担实践及专业课程,强化高职课程中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掌握当前行业产业领域最新、最前沿的专业课程内容。
表3-6为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
年份 |
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课(万元) |
2017 |
64.52 |
2018 |
34.59 |
2019 |
67.12 |
合计 |
166.23 |
六、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
近几年,学校进一步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双方建立了多个人才培养基地,教育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学校为企业培养了一批有针对性的技术人才,企业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了行业企业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目前,企业捐赠学校实践教学设备总值1011.48万元,其中2017年企业捐赠校内教学设备值80万元,2018年企业捐赠教学设备值475.53万元,2019年企业捐赠教学设备值达235.65万元。校企双方深度融合,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形成校企互惠互利的良好局面。
七、1+X证书制度试点
2019年上半年,学校成为“1+X”证书制度“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无锡地区唯一入选高职院校。按照教育部对“1+X”证书认证工作要求,先后完成江苏省首张“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认证、全国首张汽车营销(中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认证,在江苏率先完成教育部年度试点任务。又以1+X试点为契机,联合部署依托汽车产业的专业集群发展,智能汽车产教融合集成平台获得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建设项目立项。
继成功完成“智能新能源汽车”试点项目后,云计算技术与应用、工业机器人两个专业又获批成为“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2020年7月学校又成功申获智能网联检测与运维、5G基站建设与维护、财务数字化应用、集成电路开发与测试和跨境电商B2B数据运营等8个1+X证书项目。
学校成为“无锡市1+X证书制度试点联盟”秘书处,积极参与无锡市1+X试点工作,加强校、政、行、企协同联动,搭建长效机制平台,扎实推进各项教育教学改革,打造具有无锡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高地,形成辐射全省、推广全国的1+X试点经验。
表3-7 学校获批1+X证书试点项目
序号 |
证书名称 |
试点专业 |
获评批次 |
1 |
智能新能源汽车 |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新能源汽车 |
第一批 |
2 |
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 |
工业机器人 |
第二批 |
3 |
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 |
云计算技术与应用 |
第二批 |
4 |
5G基站建设与维护 |
移动互联应用技术 云计算技术与应用 |
第三批 |
5 |
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与运维 |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新能源汽车 物联网应用技术 |
第三批 |
6 |
汽车运用与维修 |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新能源汽车 |
第三批 |
7 |
财务数字化应用 |
会计 会计信息化 |
第三批 |
8 |
跨境电商B2B数据运营 |
电子商务 物流管理 |
第三批 |
9 |
集成电路开发与测试 |
物联网应用技术 微电子技术 应用电子技术 智能终端技术与应用 |
第三批 |
10 |
数字创意建模 |
动漫设计 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 影视动画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
第三批 |
11 |
数据采集 |
软件技术 移动互联应用技术 |
第三批 |
八、职教集团加入情况
学校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工作,加入职业教育集团数9个,有无锡市智能制造职教集团、全国移动互联和机器人职教集团、中国集成电路产教联盟、中国职业教育微电子产教联盟、新能源产业校企合作职教联盟(集团)、无锡市传媒艺术职业教育集团、全国跨境电子商务职教集团、中国(无锡)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产教联盟、无锡市服务外包职教集团等。其中牵头建设了无锡市服务外包职业教育集团、全国移动互联和机器人职教集团和中国(无锡)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产教联盟三个职教集团。无锡市服务外包职业教育集团获得无锡市服务外包业绩贡献奖、无锡市骨干职业教育集团等荣誉称号。
2019年,学校成为全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职教集团副理事长单位。全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职业教育集团是全国电子商务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组建的第一个职教集团,也是全国首个专门服务于国家区域战略规划的职教集团。在全国电子商务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主导下,职教集团集聚了各地方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及其所在地职业院校、企业的优势资源,促进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职业院校、行业企业间的协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打造了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发展的社会智库和人才支撑体系,创新了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提升了跨境电子商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为更好地服务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和地方国际化发展做出了积极地探索。
第四部分 学生发展
一、招生计划完成质量
强化招生宣传,采用官方媒体与社会媒体相结合、线上线下联动、纸质媒体与新媒体互补等方式,多角度、多形式开展立体式招生宣传工作。响应百万扩招,拓展生源渠道。
2019年,我校实际投放招生计划4195人(含面向社会人员招生)。其中,省内计划2513人(含面向社会人员招生计划400人);省外计划1682人,较2018 年增加640人。
2019年,我校实际录取新生3271人,较2018 年增加908人,增幅为38.4%。其中江苏省录取2089人(含面向社会人员招生录取164人),外省录取1182人,增加330人,增幅38.7%。省外生源占我校生源总数的36.14%。
2019年,我校新生报到总数为3025人(含面向社会人员报到151人),较2018年增加807人,增幅36.38%;新生总体报到率为92.48%,常规招生的新生报到率为92.50%。
二、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情况
学校实行学生毕业双证书制度,即在获得毕业证时必须至少获得一项职业资格证书,此项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明确规定。各专业根据学生就业面向,推荐、组织学生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考试,实现了学生的双证书毕业。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学校鼓励学生获取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近几年,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保持在较高的获取率。
表4-1 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情况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毕业生数(全日制)(人) |
2495 |
2302 |
1705 |
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数(个) |
2434 |
1690 |
1253 |
三、 就业情况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基地为依托、以市场为重点、以质量为目标”的就业工作思路,构建“全员化就业服务、全程化就业指导、全覆盖就业网络、全方位就业帮扶”的就业指导服务格局,认真谋划,扎实推进、务实高效,取得了较好实绩。我校毕业生就业率每年均在98%以上,其中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8.64%,2018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8.27%,2019届毕业生就业率为为98%。
2019年,立足做好对无锡高新区的人力资源供给工作,采取多项举措努力提升毕业生留新(留在高新区)就业比例。面向高新区内企业,采用多场次、分专业的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企业宣讲会等形式,全面服务高新区企业需求。先后举办了机电类专场和文科类专场招聘会,参加招聘会企业达100余家,达成毕业生意向就业人数1000余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40%。全年在校举办企业专场小型招聘会、宣讲会200余场次。2019届毕业生本区域(无锡市)就业率为59.11%,留新(留在高新区)就业率达51%。
第五部分 社会服务
一、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
2017-2019年学校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总计482.7万元。2017年为112万元,2018年205.6万元,2017年165.1万元。
二、技术服务到款额
(一) 企事业单位技术服务
学校大力培育科研团队、继续深化协同创新工作、持续强化科技服务平台、职教集团建设,积极拓展横向技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优质服务地方经济。
2017-2019年,学校横向经费到账金额分别为51.07万元、268.04万元、332.63万元,技术交易累计566.02万元。科技服务项目240项,合作企业138家。授权发明专利32项,专利转化9项,成果转化总金额达16余万元。
(二)培训服务
1.以继续教育学院为载体,实施成人学历提升工程。
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省内知名高校联合开展各类专升本教育,与江苏大学合作开办在职研究生培养,为社会各界成员开辟了专科-本科-研究生提升学历的绿色通道,满足不同学历层次的诉求;根据新吴区员工工作生活节奏较快的特性,引入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继续教育”,现实“线上线下”网上学习和面授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此外,争取了近800名农民工“圆梦计划”助学金的名额,为新生申请补助40万余元。我校获得江苏省成人高等教育重点专业培育点的数控技术专业、获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培育点的《仓储管理》和《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两门课程,均顺利通过验收。
2. 以科苑鉴定所为载体,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工程。
主动面向行业和企业开展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在职职工、转岗职工的知识更新、技能提高、素质提升培训以及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2018-2019学年完成职业培训32369人日,增设多个鉴定工种项目,目前有职业技能鉴定机构13个,工种30个。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场地、设备等资源积极开展社会职业技能培训,2018-2019学年职业培训授课的校内教师85人,企业兼职教师9人。面向市、区政府组织提供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与培训等公共产品,与无锡市安全管理协会合作,开展《电工安全教育》等安全培训课程;与江苏中科西北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承办有“智慧养老3.0平台”系统使用培训项目,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为300多名来自新吴区乃至无锡市民政系统管理人员和全市各养老机构工作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培训。面向园区企业提供应用电子技术、数控编程、会展策划、问卷调查与分析等教育培训项目,无缝对接政府部门、产业部门与行业企业的需求,形成与现代化、工业化及城镇化发展目标相匹配的继续教育供给方式,为提升劳动者职业能力提供智力支持。
3.以实训学院为载体,实施人才引育工程。
引智全国百家本科院校,创立了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2018学年吸引了450名本科生参训,通过实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本科院校较好地完成“最后一公里”,成功实现“学校人”向“职业人”、“知识人”向“能力人”的转换。一是实施“千人计划”,先后与西华师范大学等32家高校签订合作协议或设立“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开展人才精准扶贫服务,与地处偏远贫困大凉山地区的西昌学院签订了校校合作协议,参加实训学员达到216名,增强了学校为中西部地区人才培养和人才扶贫的能力。二是发挥“无锡高新区紧缺人才服务联盟”作用,实施“校企无缝”对接,召集24家园区重点企业代表,举办“无锡高新区紧缺人才服务研讨会”,共同研讨产教深度融合的实现路径;邀请企业家、企业经理、HR和行业专家前来开展“产业发展宏观形势与前景”“职业生涯与规划”等专题讲座和报告,强化了学员职业素养的培育;与15家企业签订了人才服务协议,举办“无锡高新区紧缺人才供需见面会”系列活动,组织招聘、应聘活动10余场;与无锡智明创发软件有限公司、易保科技(无锡)有限公司签订“定制班”协议,为企业“量身定造”培养和输送了117名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4.以社区学院为载体,实施居民素质提升工程
依托“政府+学校”双主体合作平台,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一是发挥指导和服务作用,成为全区社区教育的指导服务中心。指导和参与各类创建工作,每年定期举办社区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班,建成一支专业化、知识化、年轻化、规范化的社区教育队伍。二是依托学校平台与师资,成为全体社区成员的教育培训中心。围绕强化社区居民公民意识、文化素养、文明行为、健康生活方式这一主题,举办各类公益性教育培训活动近80场次;学校还在博文楼建成了一个总面积约3000多平方米,集成果展示、交流、学习、体验功能为一体的社区教育展示体验中心,打造了一个功能丰富多样的社区居民学习服务基地。三是加强学校与社区互动,成为社区教育课程与项目开发中心。2018学年,我院获得省级以上立项课题7项,其中重点课题3项;开发各类课程38门(读本2门,微课16门,电子图书20门),16门微课在第五届NERC杯全国社区教育优秀微课程评选中获二、三等奖和优秀奖,社区学院获“优秀组织奖”;进一步完善了新吴区社区教育微信公众号和“e学堂”平台功能,丰富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内容包括德育与公民素质、父母大课堂、老年生活、新市民系列课程等实用性微课累计2454门。2018年10月,社区学院还被评为“省级优秀成人继续教育院校(培训机构)”“全国优秀成人继续教育院校(培训机构)”“江苏省成人教育改革发展40周年40佳社教单位”。
第六部分 结论
根据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数据平台数据分析,我校在办学基础能力、师资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能较好地适应行业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行业和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技术服务扶持。特别是第二次党代会以来,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出台《服务高新区三年行动计划》,努力打造“创新驱动、区校一体”的全国高新区高职教育新吴模式。
学校将继续秉承“弘毅守正、盈科匠心”的校训,扎根无锡高新区这片充满活力和机遇的沃土,凝心聚力、奋发进取,改革创新、勇于担当,为打造“创新驱动、区校一体”的全国高新区高职教育新吴模式而努力奋斗!